公办中学读经教育的资深实践者——记山东杜珂老师11年的读经实践
守真按:杜珂老师,山东省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初中语文老师,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站了二十一个春秋,在中学探索实践读经教育也已十一载。2018年寒假,杜珂老师参加了道中书院举办的 “全国中小学校长教师专场培训”,有幸与杜珂老师结识,并聆听了他的精彩分享,现整理出来,以飨读者。
上篇 生命中不能没有你——我与经典的“前世今生”
王尚文教授说:一个教育者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。一个老师去教学生的时候,首先要有自我生命的体验,然后把这种自我的生命的体验去教给学生。杜老师回忆起童年生活,没有书读的童年是灰色暗淡的;没有经典奠基的人生是处处受限的;没有经典润泽的人生,生命是贫瘠的,精神不得自由。
正是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寻,内心的召唤,终是要和与生命相通的经典相会的。2006年杜老师在网上看到了冯文举老师“斯文在兹”搜狐博客关于读经教育的文章后,自己就把四书老庄易经都通读了。但是,经典真正和杜老师的生命相契是在2012年的寒假,冯老师多次动员,杜老师携妻子一起参加了在北京白羊沟举办的“论语一百”冬令营。期间,老走神,走神的时候心里就有愤怒,无名火往上冒。但是,当读到“孟氏使阳肤为士师,问于曾子。曾子曰:‘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!如得其情,则哀矜而勿喜。’”时,杜老师的心被深深撞击,悲悯之心慢慢取代了过去的愤怒和悲哀。这就是经典融入生命的表现,可能只是一点点光明,但是光明一现,无边的黑暗即可消融。阳明先生说:我心光明,夫复何求!
影响杜老师的另一部重要经典是王阳明先生的《传习录》。早前读《传习录》的时候,没有多少感受。2016年,杜老师读完王财贵教授的《六五文集》及其硕士论文《王龙溪良知四无说析论》后,似乎能看懂,但体会不深刻。于是把《传习录》找出来再看,生命有了奇妙的体验。读到一半的时候,心豁豁然,又有今是而昨非的惶恐,“2017年10月1日晚上把《传习录》看完,第二天早上走在桥上,脑子里还在盘旋昨天看的话语,突然头顶上有一种激灵灵的感觉,大约一分多钟,就像冯老师说的(读读读,读到头发麻发胀,大脑开始卸载)脑袋在重装系统……这样一个体验。这个时候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,就是我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了,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状态。”因为读经,内心趋向平静,因为内心趋向平静,可以与万事万物想感通,才会有这种生命奇妙的“高端体验”,这是经典带给我们生命的快乐体验。
教育是一个生命面对另一个生命,杜老师也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教育孩子。他跟孩子们说:“今天我让你们读经典,读论语,你们好像觉得这个没有什么用。但是我告诉你们,我小的时候我没有机会读这些经典,我这辈子走得磕磕绊绊,走得盲无目的。当我反思我的人生的时候,我只有失败的痛苦,没有成功的喜悦。所以我今天教给你们,是我的生命告诉我,我应该教给你们,我不想耽误你们的每一天!”
因为读经典,自己的生命境界从此打开了,游离的精神从此有了依托,教育也有了根。杜老师说“经典是给你生命的书,给你心灵力量的书,但只有读过很多遍的人才会有这种体会”,正如王财贵教授说的:读你千遍也不厌,读你的感觉像春天。古语说:“书到今生读已迟”,原来书是上辈子就该读的,如果上辈子你和经典错过了,这辈子相遇了还会放手吗?
下篇 经典是语文的魂,教育的根——我的中学读经教学实践
第一个十年:课外阅读实践
源于对自身生命成长的反思和对文化的那份自觉,更源于作为教育者的这份职责与理想,二十几年前,杜老师就进行“课内外双轨运行”的实验,就是语文课本之外,课外进行大量阅读。这样一个实验效果不错,成绩非常好。但是在这之后,杜老师开始思考:语文教学的阅读,过去是以训练为主,现在是以大量阅读为主,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?结论是虽然成绩上去了,依然没有对“人”的教育,“人”的教育是缺失的。即使有些书籍、有些课文有育人的因素,但是散乱,不成系统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
第二个十年:读经实践探索
第一个阶段:06年开始组织学生诵读《论语》,用的是“点缀式”的方法:上课开始5分钟先读,每天读几章。虽然当时的中考成绩没有明显的优势,但是2017年杜老师班考上高中的12个学生中有7个考上研究生,其中有一个学生现就读于美国加州一名牌大学,并且是获得全额奖学金,这是沂河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唯一的一个。这可以证明:读书和读经是有效果的,短期或许没有呈现,但是长期一定会有所呈现的。
第二阶段:2014年从初一开始,每周两节课,一节课读《论语》,一节课读课外书。2017年中考,全校语文100分以上的一共6个人,五个人出自杜老师带的班,语文最高分,年级第一名也在他的班。而这个班之前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。杜老师说:“这么多年的教学,告诉我真正影响学生成绩的是什么?是心性,而读经可以涵养心性。心性纯正的孩子,他的学业水平可以正常发挥,而心性杂乱的孩子的成绩会和他的智力不相称。”
第三阶段,2017年至今,进行“老实大量”读经。课文只讲最有必要讲的,其他自己学;题目让学生做有必要做的,发答案自己看,不懂的老师再讲。一个学期的时间,两个月教完课本,两个月读经,两个星期边复习边读经。课堂上把《学庸论语》读过20遍,寒假再读80遍,部分学生会背了。家长很支持,也很感谢杜老师这种大格局的引领。
大家普遍认为:十三岁之后已经错过读经的最佳时机了。而杜老师为什么要闯这个禁区?第一,现在初一的孩子,还是十二周岁,就要在他们十三岁之前让他把四书读过,至少留下印象,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。第二,让经典和课外阅读并行。以经典为本,以阅读为枝,以考试为末。《老子》中有句话: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意思是一个大车轮子,有三十根辐条,最里面是一个车轴,车轴外是可以转的车毂,没有车毂,车就不能走。这个可以转的车毂就是经典,那三十个辐条就是名著阅读,外面的那个大车轮就是语文课本和考试表现出来的东西。第三,就是《传习录》上有句话“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”,而且德性的成就不能等。这个德是人的本心本性就具有的,所以读经教育开发人性,成就德性;读出一颗活泼泼的心来就是读出一个人自身具有的德性。
现在,有人把中学读经叫做“死马当成活马医”,杜老师是这样解读的:第一是“死马当成死马医”,这是从智慧的生成来说,如果十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错过了语言存储的敏感期,没救了,那么死也要死个明白。第二,“活马当成活马医”,只要人心不死,今天给他埋下的经典的种子,总有一天会生发。哪怕到弥留之际,突然明白了,这辈子也没有白活。所以德性的成就是不可以缺失的,经典是不可以不读的!经典是多读多得、少读少得、老读老得、少读少得、不读不得。所以要提倡全民读经。(道中书院守真老师采编)
微信名:道中書院
共學適道|守先待後
微信ID:daozhongdujing
道中书院·体制内读经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,详情请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。